我国法医学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法医尸体检验雏形。宋代诞生了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其作者宋慈被尊称为“世界法医鼻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尽管如此,在今天,法医仍是一个小众且神秘的职业,全国公安机关在职法医仅有1.5万人,法医刘八百、廖小刀就是其中两位。
刘八百,北方某地在职法医,从业18年,解剖过800多具尸体,也窥见过无数种人心。
廖小刀,南方某地在职法医,从业18年,惯用24号小解剖刀,擅长在尸体细微处寻找真相。
两位法医都是科班出身,大学时是住在上下铺的好兄弟,毕业之后一南一北从事法医工作。而今他们携手记录下职业生涯中最曲折离奇、最具警示意义的24起真实案件,出版了这套《我的骨头会唠嗑:法医真实探案手记》。
为生者权,为逝者言
在命案现场,法医就是逝者的“代言人”,不仅要查明死因和死亡方式,还要尽量准确地推断作案工具、刻画嫌疑人,甚至进行现场重建,找到案件侦破的关键线索,替逝者“说”出案件的真相。
“老过道秘密交易”案件中,法医通过硅藻检验,确定受害者窒息死亡的真相,解开了老城区连环杀人案的谜底;“尸体黑市”案件中,法医根据尸体内脏器官的腐败程度,判断死亡时间在车祸之前,成功破获一起骗保案;“北桥牙医灭门案”案件中,一家四口惨遭杀害,三代法医不懈追凶,终凭借案发现场留下的“滴落血痕”,勾勒出真凶的模样……每一桩案件的侦破,法医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悬疑是外壳,人性和命运是内核
除了对案件的精彩还原,刘八百和廖小刀还深度追溯了真相背后的故事。凶手是如何走上犯罪之路的?犯罪动机是什么?犯罪的发生有没有预兆?在完成案件的侦破之后,两位法医回到犯罪的起点,去探寻一个普通人走向犯罪的历程,思考如何在源头处避免悲剧的发生。
将学生侵犯后碎尸的“优秀教师”,日常生活中就曾被多次撞见对学生不轨,但知情人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选择沉默,直到惨剧发生。法医说,很少有人意识到:那些纵容过他的人其实也是帮凶。
行李箱中的无头女尸,遇害一年无人问津,直到女孩的头骨被法医找到,案件真相大白,才发现她的家人就生活在附近,但收到消息的家人,只关心是否需要支付尸骨保管费。
敬畏生命,保护好自己和身边人
看完书里的故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绝大多数案件,都是熟人作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命案发生在亲密关系里,女性和儿童是更易被伤害的群体。 案件里的凶手,并不符合“天生犯罪人”的特征,他们在犯罪之前,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甚至还是邻居、朋友口中的“好人”,而悲剧的起点,往往也并非血海深仇,可能只是一次冲动、一次微小恶念的释放,有的只是为了区区几十块钱甚至是一张电话卡,这些人和他们家庭的命运却因此被改写。 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与罪恶的距离也许远比想象中要近,这也是罪案故事值得被记录和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帮助打破对人性认知的边界,敬畏生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身边人。 (本文配图来源:天才捕手计划)推荐阅读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本期编辑:车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