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年龄外出打工都找不到活了,现在在厂子里每个月能挣3500块钱,感觉很满足。”商洛市商州区杨斜镇月亮湾村62岁李青锁凭借丰富的管理和生产经验,在千牛现代农业园区担任生产厂长,在家门口的厂子实现了再就业。
(资料图)
栽好产业“树” 种在家门口
村企共建促振兴,一座座食用菌大棚建在了月亮湾村。
2017年,千牛现代农业园区选定在杨斜镇的黄柏岔和月亮湾两个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
当地贫困户是千牛现代农业园主要工人来源,这让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成为了可能。“一些上年纪的、照顾孩子上学的村民可以在厂子上班贴补家用。”月亮湾村书记张邦劳说,“家门口的‘产业树’带动了就业,增加脱贫户收入。”
据了解,产业园建立以来,采用联农带农模式,带动了杨斜镇黄柏岔村、月亮湾村、秦华村和海棠岔村等四个村429户贫困户,每户年均能得到2000元分红,年分红总额达到了86.87万元。
“咱们村集体的资金不能流失,村民们损失不起。”月亮湾村支书张邦劳介绍,“既要增加村民收入,走上致富路,还要让村民心里踏实,帮助村集体规避风险。2022年,园区吸收了月亮湾村集体经济入股5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固定分红5%。”
现阶段,千牛现代农业园区以木耳、平菇、香菇产业为主线,打造了一条陕南食用菌全产业链,年种植规模达150万袋。生产的食用菌产品销往西安、郑州和银川等大中城市,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当地村民对于村里的产业园发展憧憬着,希望家门口的产业越来越多,创造更多致富机会。“这样的产业园区还是太少了,多一些将会有更多村民受益。未来如果能让村民"包产到户",将会大大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实现更高的增收。”
建设农业园 用好“土专家”
2023年,盛泽果蔬菌循环种植示范园再一次扩大种植规模,培植菌种100万余袋,种植了3万株移动果树,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50亩。
“这一块是种香菇、羊肚菌、木耳和灵芝等的大棚,那一块种着苹果、樱桃、葡萄等果树,还有一块种的有羊角蜜、圣女果、黄瓜等蔬菜。“农业园管理人员介绍到,“这是一片兼集食用菌大棚、移动果园、立体蔬菜种植的综合性大园子。 ”
这片总占地120亩的农业园带动了林华村、秦华村两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为40名已脱贫户提供务工就业岗位并带了459户已脱贫户参与产业分红。
“去年每月能拿3600,今年老板给涨到了4500一个月。”果蔬菌示范园里一名"元老级"的日常管理人员说。管理人员是林华村的村民,从2017年开始在盛泽示范园工作至今,这里的工作让她有就业机会,也能够兼顾家庭。
让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有用武之地。盛泽示范园大力挖掘党员带富“头雁”作用,吸纳了林华村2名技术能手到农业园就业,对本乡本土大学生及退伍军人等进行摸排登记,建立人才信息库,留住土生土长的人才,让他们在家乡实现自身价值。
留住文化“根” 创建文明村
“这个碾盘是老先人留下来的纪念,都100多年了,坚决不能卖。”月亮湾村支书说,曾有买家高价来收村里有年头的大碾盘石,村委会认为这些是村里的标志性物件,承载着村落文化底蕴,绝不能拿来做买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很少有村民用石碾子来磨面粉、碾玉米了。
如今,这个大碾盘石被放在了休闲广场作为展示品,闲暇时会有村民去推着玩,偶尔也有游客慕名去参观这个有历史的老物件。
月亮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很深。村里民风淳朴,谁家有红白喜事,即使村民人在外地也会主动赶回来帮忙。
月亮湾村里的老人对一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如数家珍,红25军曾经过此地、有58名革命烈士在这里牺牲,红军广场是村里的红色文化地。
“家家有象棋,家家有篮球,我们村的秧歌队年年比赛拿第一。”张邦劳说着现在月亮湾村里的文明风貌建设。
村民金治良说:“现在村里变化很大,原先这块空地是又臭又脏的垃圾堆放场,现在变成了干净整洁的休闲广场,看得人心情都好了。"”
月亮湾村作为杨斜镇乡村建设示范村,“两改”工作试点先行村,摸排土坯房109户,改厕120座,现在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
红色传承、环境美化、休闲广场、田园风光、绿色长廊、房屋新貌、乡间小道、卫生厕所……这些关键词共同谱写了现在的月亮湾村。(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吴函)